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之窗 > 案例故事

十年帮扶暖乡野 助学筑梦显担当

时间:2025-09-28 10:19 来源:洛阳市审计局

  从2013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到如今乡村振兴的蓝图铺展,洛阳市审计局先后对口帮扶宜阳县赵保镇于沟、温庄、赵庄、西赵等4个行政村,与宜阳赵保镇的缘分,已跨越十余个春秋。十余年间,该局始终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为帮扶核心,以干部职工自发捐款为纽带,搭建起“助学筑梦”桥梁,用审计人的担当与温情,为乡村学子点亮逐梦之路。

  一、锚定教育帮扶:从“解燃眉”到“谋长远”的初心选择

  “脱贫先脱智,扶贫先扶教。”2015年,洛阳市审计局从宜阳县赵保镇于沟村接转帮扶该镇温庄村的任务时,驻村工作组深入村组走村入户中,发现一个共性问题:不少村民家庭虽有孩子考上大学,却因耕地收入微薄、家庭负担重,面临“喜提录取通知书,愁凑学费生活费”的困境。

  “一个孩子上大学,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一群孩子走出乡村,可能为村子带来长远活力。”基于这一共识,洛阳市审计局迅速明确“教育帮扶优先”的思路,率先发起“干部职工助学捐款”行动。没有强制要求,没有固定标准,全凭干部职工的自觉与热忱,你五十、我一百,将零散的爱心汇聚成“助学基金”,第一时间送到了温庄村首个面临学费难题的大学生手中。

  这一捐,便是十余年。从脱贫攻坚时期的“应急助学”,到乡村振兴阶段的“长效帮扶”,洛阳市审计局的助学行动从未中断。他们建立了“村‘两委’摸排+驻村干部核实+局里统筹发放”的流程:每年6月高考结束后,驻村干部便会提前与村“两委”对接,统计考上本科及以上院校的学生名单;7月逐一上门走访,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排除不符合资助条件的情况;9月开学前,将筹集好的捐款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二、十年步履不停:从“1人”到“50人”的温暖跨越

  “2015年,全村就有1个孩子考上大学,审计局的捐款帮他家解了燃眉之急;到2021年,资助人数突破11人;今年更不一样,审计局帮扶赵庄和西赵两个村,学生一下子增加到了50人!”说起十余年的变化,镇包村干部索军汉满是感慨。

  这份“增长”的背后,既是乡村教育水平提升的见证,更是洛阳市审计局干部职工持续奉献的结果。每年捐款发起时,该局办公楼的公告栏前总会挤满人,有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额外资助特殊困难学生,还有退休干部特意回单位“补交”捐款:“虽然不在岗了,但帮扶的事不能断,孩子们的未来比啥都重要。”

  洛阳市审计局捐助学生中,有的选择医学、师范等应用型专业毕业后回到洛阳就业,有的继续读研深造——他们的成长轨迹,正是“助学筑梦”成效最生动的注脚。

  三、初心如磐:让助学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十余年帮扶,我们见证了4个村从‘贫困’到‘脱贫’再到‘振兴’的蜕变,也见证了近百名学子从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洛阳市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帮扶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慢功夫”。未来,该局将继续把助学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扩大资助覆盖面,确保每一名考上大学的困难家庭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另一方面,推动“助学”与“助业”相结合,对接高校资源,为毕业学子提供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让他们不仅能“走出去”,更能“回得来”“留得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洛阳市审计局的助学捐款,不仅是一笔学费,更是一份信任与期望;对于审计人来说,十余年的坚守,不仅是一份帮扶责任,更是对“为民服务”初心的践行。正如一位受助学子在感谢信中所写:“感谢审计局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让我有勇气追逐梦想。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温暖,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洛阳市审计局跨越十余年的助学情,仍在继续;这份点亮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光,也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愈发明亮。(起草人:何学习 审核人:许继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