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我以选调生的身份入职新乡市审计局后,便直接来到原阳县靳堂乡东脑村工作,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后又按照组织安排,换驻到靳堂乡薛厂村。恍惚间已过去将近一年。初入职场的光景还历历在目,那时局领导嘱托我要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如今回望这段时间的工作轨迹,有几多感悟。
角色转变,从外来者到自家人。初入村中,我浑身都透着股学生气,与村民打交道,手不知道往哪儿搁,眼睛不知道瞅哪里,也不知道说什么,即使说完了,也是自己先红了脸。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们,带着我一次次入户。我就跟着学,逐渐与大家变得熟络起来。“婶,今年花生咋样,留种了没?”“叔,今年麦子浇了几次水了?”“大娘,今年大蒜收过了没?啥价钱?”从磕磕绊绊的搭话到如今张口就来的家常,原先那点生分劲儿,早已烟消云散了。随着入户次数的增加,我能给村民办的小事也越来越多,讲解独生子女补贴政策、技能补贴政策、帮老人用手机进行高龄补贴认证和居民养老保险认证等,有时候甚至只是听听他们唠唠家常。就像村室对面那家的大娘,有时提醒我们晚上会停水,有时让我们去她家摘辣椒,淳朴的关心让我渐渐对村里有了归属感。日常的小事办理,逐渐拉近了我与村民的距离,让我成为能贴近群众的自家人。
认知转变,从空中楼阁到现实执行。驻村之前,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不过是方正的四个字,是被反复提及的宏大命题。那些泛泛而谈的意义,像挂在云端的标语,摸不着具体的形状,更说不清会开出什么样的花。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我才真正认识到,那些写在报告里的一条条政策,从来不是悬浮在空中的概念,影响的都是群众点点滴滴的生活,为的都是给群众实实在在的福利。低保档案整理、雨露计划申请、小额贷款办理、医疗保险征缴等一件件小事,实际上关系着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大事。可我渐渐也发现,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真正落地之间,隔着不少沟沟坎坎。就像我所在的村,一条黄河大堤横亘在那里,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很多工厂难以引进,产业扶持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就近就业,只能外出务工,这又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哪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沉下心来吃透政策,一点点摸清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对应的市场需求,找到一条能走通的路。这条路或许难走,或许要走很久,但我知道,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于我而言,唯有持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久久为功,才能让那些美好的愿景,慢慢照进这黄河岸边的寻常日子里。
心态转变,从空谈理想到扎根乡土。刚毕业那年,我揣着一肚子“乡村治理”“民生改善”的理论奔赴基层,脑子里盘旋着“三个月打开局面”“半年做出成效”的豪言壮语。那时总觉得,基层工作就像写论文,只要逻辑清晰、论据扎实,就能顺理成章得出“圆满结论”。而真正踏上这方热土,才惊觉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调研走访时,我想跟大爷大妈聊政策,他们却说“先解决浇水贵的事,比啥都强”。调研本上记满的急难愁盼,哪是什么抽象的词组——村里没有小学、主干道路歪歪扭扭、务工不便等等,这些事,哪一件都不是拍脑袋能解决的。曾经以为的宏大叙事,最终要靠无数具体而微的实践去铺就。于我而言,要继续俯下身子,向村干部、村民学习处理问题的“土办法”,要继续做好小麦玉米保险缴纳、医保社保征缴、禁烧值班、防诈骗宣传等具体工作,要继续用村民听得懂的话讲解好惠民政策,以谦卑之心融入,以实干精神担当,慢慢在这方土地上把根扎深些,再深些。
回望近一年的驻村时光,那些关于角色、认知与心态的转变,早已在日复一日的行走中有了深浅不一的纹路。“三个转变”磨平了我身上的浮躁,却让我的心里长出了更硬的骨头,多了几分担当。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青春的价值从不在温室里绽放,而在与这片热土的共生里。我会带着这份沉淀,以寸寸步履丈量乡土,用件件实事回应期盼,让汗水滴进泥土的声响,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踏实的节拍。(起草人:郭雯 审核人:孙春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