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细雨纷飞中扫墓祭祖的袅袅青烟,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集体记忆。当我们以审计人的视角重读清明故事,竟在千年时空之外发现诸多精神共鸣。
寒食禁火映照清廉本色。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奉君却拒不受禄,最终抱树焚身。晋文公为纪念这位忠臣,定下寒食节禁火传统。这个凄美传说背后,是对廉洁品格的至高礼赞。现代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如同守护公共资金的“禁火者”,面对利益诱惑时需恪守职业底线,在核查账目时保持客观中立,正是对介子推“不食君禄”精神的当代诠释。
踏青巡田配合风险预警。清明踏青习俗源自古代春耕督导制度。周朝设立“田畯”官职,清明时节巡视农田,既指导耕作又防范灾害。这与现代审计的预防性监督功能不谋而合。审计人员通过财务审查发现管理漏洞,犹如古代田官辨识墒情,在风险萌芽阶段及时预警,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修坟祭祖蕴含责任传承。扫墓时铲除杂草、描红碑文的细节,体现着对家族历史的敬畏与责任。审计工作同样需要这种历史责任感,翻查陈年凭证,在往来账目中追溯资金脉络。每个审计意见都是对经济活动的历史见证,确保经手项目经得起时间检验,正是对“慎终追远”文化基因的专业表达。
从寒食禁火到账目审查,从踏青巡田到风险防控,清明文化为审计职业注入独特的精神养分。当审计人手持凭证走过财务数据的“阡陌”,脚下延伸的正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精神之路。(起草人:邱小丽 审核人:刘树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