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市宜阳县赵保镇温庄村,有这样一位第一书记,他驻村短短三年,踏遍了村庄每个角落,硬生生穿坏了8双运动鞋;他吃住在村,融入群众,硬是把一个房屋破旧道路泥泞的脱贫“老大难”变成了支柱产业有奔头村居环境有看头红火日子有过头的“绿富美”。他叫王学亮,洛阳市审计局驻温庄村第一书记,他的故事,还是要从那一双双沾着田间泥土草屑的运动鞋说起。
走出一条坚强有力的党建路
温庄村位于宜阳县赵保镇北部丘陵山区,全村358户1300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76人。刚一入村,他就被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羸弱的村两委班子等等“寒酸”景象所触动,更加坚定他找到“穷根”,带领群众脱贫的决心。于是,他开始了走街串巷、进门入户的走访,仅入村三个月,他就穿坏了4双鞋子,终于为温庄扣准了脉,拟好了“药方”——基层党建是关键,只有党员努力,党支部才有凝聚力战斗力。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阵地建设。王学亮为改善村委办公条件,多方奔走,争取资金30万元建设村民服务中心两层楼一座,在解决村委办公和会议场所之后,他又紧锣密鼓组织全村党员开展党日宣传活动,并建立党员微信群,及时发布党的最新政策方针,增加党员学习日、村情听证日、村民纠纷调解日、村务工作集中点评日,做到逢诉即办、逢问必答,让党员时刻做到心系群众;加强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入手,定期召开两委成员会,开展面对面谈心,分析问题共同解决,极大增强了班子凝聚力。
王学亮开始着手打造硬件。村里脏乱差,没人管,咋弄?他一方面积极争取修建道路400米,安装道路护栏300米,实现了全村道路畅通,保障了群众的出行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多次与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开会研究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制定了村规民约,禁止百姓随意乱倒垃圾,并由村内专人负责村内垃圾的清扫及道路的清洁工作。新安装路灯172盏,墙体立面粉刷6240平方米,新建排污渠1200米,村内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得到极大地改观,美了颜变了样。
走出一条产业带动的致富路
王学亮深知,打赢脱贫战,产业是关键。摸清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群众意愿,千方百计寻找适合温庄村的产业发展方向。温庄村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耕地高低不平,如何有效利用边角地,是王学亮入村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了寻找温庄村适合的产业,他的脚步再次踏遍了村里的沟沟坎坎,也踏破了农林专家的门槛。
经过多方考察了解,终于确定温庄村的土地水文特点适合种植艾草,他积极争取资金2万元,鼓励村民种植易管理、见效快、收益好的艾草。2018年,全村艾叶种植达到105户,185.9亩,其中贫困户24户87人,种植43.42亩,每户补贴种植费用100元。
他紧跟洛阳市牡丹发展规划,引导村民流转土地316亩,发展牡丹种植,涉及全村79户村民,其中贫困户18户40.6亩。同时还大力推动发展温庄村中草药种植项目,先后发展板蓝根、柴胡等规模化种植。为保证村民把中药材种好,卖好,他与嵩县顺势药业达成合作,由嵩县顺势药业对温庄村中草药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并在中草药成熟后进行回收,确保群众能脱贫、稳脱贫。
他请来洛阳市农科院有关专家,科学引导温庄村民发展壮大红薯种植产业。经过专家实地调研,结合村民种植习惯,村里引进了旱地高产红薯洛薯13号和商薯19号,为了推广这两个品种,他带着村委班子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采取补贴买苗款的方式,鼓励农户积极种植,还邀请洛阳市农科院专家两次到村讲授种植技术。如今,新品种红薯种植已经在温庄村形成一定规模,亩产达到4000到6000斤,因为质量好还赢得好口碑,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参与种植,2018年11月,温庄村被洛阳市农科院评为“红薯新品种示范基地”。
“雁群”飞得快,还得头雁带。他一直把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当作一项重头工作来开展。入村后,他化身“办事员”,动用人脉,跑腿磨嘴,竭尽所能积极帮助村里有创业愿望的村民申请创业贷款,目前共发展合作社2个,其中花椒种植合作社1个,目前花椒种植面积100亩。帮助养殖户扩大规模,今年养殖户张新宽可出栏生猪500头左右。
走出一条为民解忧的贴心路
村里人都说,从来没把这个第一书记当成上边来的干部,他是自己人,更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王学亮的实在,是因为他从来都把群众的难处看在眼里装在心里从不让群众诉求落空。
2018年春节前夕,贫困户张海宽反映自己到县城领取轮椅不便,王学亮自己开车,将轮椅送到了贫困户家中。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王学亮总是说,乡里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举手之劳,有啥好说的。打心眼里,他把村里群众都当成了亲人,“亲人”的事儿,咋能不上心?
有一次走访中,群众反映文化生活匮乏,他出了群众家门就直奔县体育局支持,积极争取资金,在小寨文化广场安装体育器材一套,还向县文化局争取文化活动经费1万元,组建村里舞蹈队、打鼓队,积极协调播放电影5次,让小村庄的夜生活也亮起来热闹起来。一年来,他将群众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事,先后帮助群众办理慢性病鉴定3人,申办低保10人,申请临时救助15人,解决贫困户吃水问题一户,慰问困难群众5次,在群众的眼里,他逐步变成了“自己人”。
王学亮常说,产业是硬实力,乡风是软实力。逢年过节,他都领着村委班子,开动脑筋,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庆集体活动,树立百姓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增强自觉爱护家园的意识。新春,村里组织了拔河比赛、春节慰问、送温暖、送春联等活动。重阳节,村里开展“孝老爱亲模范户”,“户容户貌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开展敬老孝老专题活动。今年1月份,他积极争取洛阳市审计局购买棉被、大米,赠予了温庄村70岁以上的老人,7月份以来开展了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的活动。
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大家都说,温庄村变了模样。从盘山公路上去,是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两旁路灯矗立,房屋错落有致。放眼望去,农田阡陌交通,青山绿意盎然,这是一个新温庄,是脱贫攻坚春风拂过的新温庄。2018年,温庄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2020年,全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退出,王学亮用一千多个日夜的不懈坚守辛勤付出,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起草人:姚科汀 审核人:张克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