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助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2018年度河南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解读
7月22日,受河南省人民政府委托,省审计厅厅长汪中山向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关于2018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省委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聚焦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民生改善和资金绩效,聚焦规范权力运行,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发挥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全面反映了2018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工作成果,主要包括省级财政管理、“三大攻坚战”、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国有资产资源管理以及审计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等六个方面。与往年相比,今年审计的范围更广,审计的力度更大,审计涉及的问题更深,审计报告的内容更加丰富,既实事求是地揭示了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也客观反映了我省经济社会和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提升政治站位,主动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审计机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审计工作置于河南经济社会运行大背景下进行安排和把握,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放在改革发展大局下进行审视和处理,把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政治责任和头等大事,在服务保障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审计担当。在推动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审计报告在肯定我省政府隐性债务增量得到有效遏制、存量债务有序化解,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等成绩的同时,也揭示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如,隐性债务管理方面,部分市县因口径把握不准确而多填报或少填报隐性债务,以前年度筹措到位的隐性债务资金长期闲置;精准扶贫方面,“三保障”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贫困学生未能享受扶贫资助,部分困难群众未能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污染防治方面,污染治理措施执行不力,部分“散乱污”企业、黑臭水体未按要求整治到位,非法直排、暗管偷排污水问题仍然存在。
二、消除监督盲区,积极推进审计全覆盖。推进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的部署要求。全省审计机关积极建立与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制度机制,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审计监督盲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审计职责和使命。在去年首次实现对省直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改进方法,提升监督成效,充分利用联网大数据审计分析平台,继续对省直一级预算单位实现审计全覆盖,并延伸审计了273个二、三级单位,做到审计对象横向到边。组织全省审计机关,采取全省大交叉、上下大联动的组织方式和“边审边改”的审计工作模式,对市县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实施意见、扶贫政策落实和扶贫资金使用、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及专项资金绩效情况,进行了全覆盖审计,实现在一个时段内把一个领域、行业中最突出、最关键的事项审深审透,提升了审计成效。
三、贯彻绩效理念,促进公共资金提质增效。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我省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全省审计机关牢固树立绩效审计理念,聚焦公共资金分配使用,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推动预算单位不断增强绩效意识,着力促进提高公共资金绩效,确保每一分公共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审计发现,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省财政厅组织预算项目绩效评价覆盖面仅为1.1%,4个重点绩效评价项目自评报告未反映绩效量化指标完成情况;在政府投资基金运营效率方面,3支基金社会资本投入不足,9支基金投资效率不高;在省级部门预算执行方面,5083.2万元财政存量资金沉淀2年以上,98个预算项目未按期建成或建成后效益不佳;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等工程建设方面,不同程度存在工程进展缓慢、资金闲置等绩效问题。
四、促进深化改革,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六稳”及优化营商环境等部署要求,全省审计机关开展了减税降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就业政策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项目。审计实施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仅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更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自主创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市县一些单位自立名目违规收费、继续收取已取消的项目收费、将应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费用转嫁给企业、超标准收取工程项目质量保证金;市县政府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规模较大,清欠任务仍然繁重;就业培训未完全覆盖政策规定的五类人员,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未按规定期限退出,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补贴等;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有关省直部门部分事项未实现直通,郑州市未及时拨付研发费用后补助专项资金等。
五、聚焦民生改善,着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全省审计机关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部署要求,加大了对“一卡通”惠农补贴民生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黄河滩区迁建工程等民生项目的审计力度,促进中央和我省的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在对“一卡通”惠农补贴审计中,揭示了资金管理存在“一户多卡”、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现金发放补贴等不规范情况,严肃查处了违规向公职人员发放惠农补贴等问题。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中,重点揭示了安居工程建设进度缓慢、建设资金闲置以及已建成住房长期空置等问题。在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审计中,揭示一些县区未严格执行滩区迁建项目免征耕地占用税优惠政策、部分项目及配套设施工程进展缓慢以及土地未及时复耕等问题。
六、强化资产管理审计,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建立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要求,全省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审计专业性强、触角广泛的优势,统筹整合审计力量,突出审计重点,进一步强化对国有资产资源审计监督力度,促进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促进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利用。对省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审计,揭示了部分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项目涉嫌串通投标和网上商城入围电商数量缺乏充分竞争,部分商品价格虚高,存在廉政风险隐患的问题;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审计,揭示了部分市县资源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及资源利用绩效不高、监管执法不到位的问题;对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审计,揭示了部分省直单位违规出租、出借国有资产以及大量房产长期闲置的问题。
七、加强审计工作统筹,减轻基层负担。中央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树立了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实干导向。省审计厅创新审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一个单位一年只能接受一次审计”的“三个一”工作目标,持续加强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以重大政策跟踪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将其他重点审计项目或重点审计内容嵌入其中、融合开展。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衔接和成果共享,积极探索上下级审计机关共同编组、上下联动的组织方式,实现了“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避免对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同一事项重复交叉审计。今年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利用“两统筹”办法,共整合减少1788个审计项目,其中,省本级整合减少24个审计项目。减税降费、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等四个专项审计项目,由省厅与洛阳等8个省辖市审计机关共同编组、上下联动实施,做到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基层负担。
八、发挥利剑作用,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去年以来,省审计厅与省纪委监委、省委巡视办、省公安厅建立完善了审计移送处理协作配合机制,把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公安司法等监督贯通起来,有效增强了监督合力。全省审计机关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不断强化对公权力运行、公共资金使用、国企国资管理、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审计监督,对重大问题线索扭住不放、一追到底,发现一起、移送一起,并深入分析移送案件线索和违纪违法事项的特点,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贡献审计力量。一年来,省审计厅移送有关案件线索和违纪违法事项248件。截至目前,审计移送的线索或事项经有关部门查处后,已追究刑事责任或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14人,其中厅级干部2人、县处级干部6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92人,其中厅级干部1人、县处级干部21人。
下一步,全省审计机关将按照中央关于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服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重大改革政策措施落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二是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全力服务打好三大攻坚战。三是推进“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见效。四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切实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省审计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要求,认真督促有关市县、部门和单位落实整改责任,年底前依法公告审计工作报告反映问题的全面整改情况。
相关阅读: